天天想辞职,月月满出勤。
这种「拧巴」的表现,正是许多年轻人当下的真实写照。似乎表面上一切安好,但其内心早已精疲力竭。
在一份名为「2022新生代员工职场现状调研报告」中,44.7%的受访职场人被「人际关系复杂、同事相处不够融洽」所伤害,25.7%的被「高强度工作」所消耗,18%的尝过「被老员工排挤」的滋味。
更有23.3%的职场新人表示,自己已经成为「职场工具人」,完全找不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。
职场环境和年龄带来的焦虑与疲惫,已经成为压垮打工人的沉重包袱。
01
可不是「有点」压力而已
心真的好累。
人还没到办公室,手机微信群里已经收到无数个工作通知,钉钉或企业微信一遍遍响个不停。
9点开部门会,11点半和广州客户确定需求,下午3点和其他部门同事沟通方案,明天去北京出差......
看着满屏幕的工作计划,纵使心中有万般不满,也只能违心地打出「收到」。
晚上回到家时已经接近10点,点一份外卖匆忙吃完,洗个澡后还要打开电脑提交今天的工作日报,顺带准备明天的工作计划。
电脑一关已经凌晨1点,一天就这么结束了,几个小时过后即将进入到下一个循环。
是的,对于大部分打工人来说,这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状态。
谁说不累呢?谁又敢不做呢?
一方面,随着工作强度的不断加大,很多打工人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,甲状腺结节、胃溃疡、脂肪肝、慢性胃炎等疾病慢慢「出现」在体检单上;
另一方面,大环境的不确定性,行业的不景气,优化、裁员和降薪等危机,时刻折磨着那些脆弱的神经。生怕自己因为哪里做的不好,而被公司优化掉。
什么,裸辞?怕不是在开玩笑吧?
家境普通,存款也没有多少,年龄越大,勇气越小,怎么敢裸辞呢?
这种状态的职场人就像是一个垃圾桶,白天上班积累垃圾,晚上回到家里自己腾空。然后每天重复这个循环,直到患上「职业倦怠」症。
02
我得了一种「不想上班」的病
「职业倦怠」通俗的解释就是「不想上班」。
不过,这种「不想上班」与无关。它在1974年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伊登贝格尔首次提出,用来指代那些对面过度工作时,所产生的身体情绪与极度疲劳。
它主要表现为三种特征:
「情绪衰竭」:对工作完全失去兴趣与热情,感觉自己的情绪和耐心都已经被工作消耗殆尽。
「去人格化」:对同事、对公司都非常冷淡,并刻意保持距离。你们不把我当人,我也不把你们当人。
「成就感低落」:严重怀疑自己的价值,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。
简单来说,就是「我没兴趣、我不想干、我也干不了」。
那导致我们「职业倦怠」的原因是什么呢?
工作强度大
整日的超负荷工作,不仅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,还要做一些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。
回报不匹配
事情做了许多,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经济回报,甚至连足够的情绪回报都没有。
缺乏掌控力
对工作中所需要的资源无法掌控,也没有足够的权力要求别人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开展工作。
人际关系冲突
由于工作分配和利益问题,与同事或领导存在长期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,并导致双方的人际关系出现间隙。
种种原因综合在一起,也就导致了「职场倦怠」的出现。这种倦怠不仅出现在职场老人中,在新人中也非常常见。
职场老人更容易受到「人际关系冲突」和「缺乏掌控力方面」的折磨,而职场新人则更容易遭遇「工作强度大」和「回报不匹配」的问题。
所以,有什么办法嘛?
家或许才是最好的「职场避难所」
许多文章都对「职场倦怠」做过分析,也给出过一些解决的方法。
但这些方法大多停留在「自我剖析」或者「反思理解」上,即你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去努力适应社会、适应职场,或者说一些「世界上不会有迈不过去的坎」,「要相信自己」之类的鸡汤文学。
实际上,解决「职场倦怠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暂时远离冲突中心,去寻找能够放松的自由空间。
和朋友喝酒蹦迪是一种放松,去异国他乡旅游也是一种放松,但这些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开销。
如今,选择独处的年轻人越来越对,对于他们来说,更值得推崇的,是在家里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放松空间。
如果喜欢游戏,可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电竞房间,里面有最舒适的座椅,最合适的光线,最酷炫的设备。晚上下班来上两局游戏,然后安稳的睡去,迎接第二天的工作。
如果你喜欢阅读,可以打造一个特别的阅读角落,这里光线柔和,墙上挂着壁画,真皮的座椅传来舒适的触感,桌子上的咖啡还冒着热气。
阅读灯洒下柔和的光线,照亮书本上的每一寸地方。这些文字会带你逃离烦恼,去你所有想要去的地方。
如果你喜欢电视综艺,可以选择一款自己最喜欢的沙发,放置在客厅的适当位置,再选上一台色彩清晰的电视,每天下班后在这里窝上许久,享受属于自己的独处时光。
也许你喜欢宠物,
也许你喜欢养植花草,
也许你喜欢烹饪,
也许,还有更多也许......
在这里,你可以暂时忘却所有的烦恼,
褪去一切焦虑与抱负,
安放你对生活的浪漫幻想......
不一定需要昂贵的装饰与花费,
它只属于你,是属于你的避风港。
编辑:全屋定制在线——欣欣